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荊防敗毒散由人參敗毒散加減而成,療效卓著,近期因應用于新冠肺炎中受到關注。但檢索文獻發現關于荊防敗毒散的報道多局限于臨床個案、單個病種的初步研究,尚缺少專篇論述。本文從源述流,對荊防敗毒散的源流、組方特點、功效主治及現代應用進行探析,以期有益于對荊防敗毒散的理解與運用。
1 荊防敗毒散探源
荊防敗毒散由人參敗毒散加減而成,人參敗毒散現存最早的記載可見于三處:(1)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刊于1087年),主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并皆治之”。(2)出自宋·朱肱《類證活人書· 卷十七》(刊于1108年),主治“傷風、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皆服,神效”。(3)出自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成書于1119年)主治“ 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暗,四肢作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從原文記載可見,三書均以“傷寒時氣、傷風、瘟疫”為主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小兒藥證直訣》中藥物組成均為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人參、川芎、甘草、生姜、薄荷,而《類證活人書》中無薄荷。從成書時間看,人參敗毒散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類證活人書》及《小兒藥證直訣》中以“敗毒散”簡稱收錄轉載。從主治行文特點亦可發現《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治傷寒時氣”,較《類證活人書》及《小兒藥證直訣》的“治傷風、溫疫、風濕”更為古拙簡樸。
荊防敗毒散直至明代方有記載,最早見于:-是明代吳綬《傷寒蘊要全書》(成書于1505年),“大頭者,一曰時毒,一曰疫毒也。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之而為大頭也。……若發于頭上,并腦后下項,并目后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芥防風敗毒散主之”。藥物組成即人參敗毒散去生姜,加荊芥、防風、牛蒡子;一是明代虞摶《醫學正傳》(成書于1515年),“(傷寒時氣發斑附)溫毒發斑,宜玄參升麻湯;重,用荊防敗毒散”。又“熱毒流于三陽之后經,則腮項結核腫痛,宜荊防敗毒散”。藥物組成即人參敗毒散去生姜、薄荷(或不去薄荷),加荊芥、防風;一是出自明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刊于1550年),主治“治瘡腫初起”。藥物組成即人參敗毒散去人參、生姜、薄荷,加荊芥、防風。
三首荊防敗毒散方較人參敗毒散藥味變化不多,三者主要區別在于《傷寒蘊要全書》《醫學正傳》中有人參,《攝生眾妙方》中無人參,后世所用荊防敗毒散多遵張時徹《攝生眾妙方》中方,去人參不用,如《方劑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制劑卷》等。從所載主治看,荊防敗毒散為“大頭瘟、溫毒發斑(傷寒時氣發斑附)、瘡腫”,與人參敗毒散所主“傷寒時氣、瘟疫、風濕”之類相比,功用進一步擴充、發展。
人參敗毒散與荊防敗毒散的出處與藥物組成見表1。二方淵源明確,藥物組成雖在人參、薄荷等藥物上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較為固定。后世以“荊防敗毒散”為名的方劑較多,據《方劑大辭典》記載有十九首,藥物組成稍有加減,但核心藥物基本保持不變。
2 荊防敗毒散組方特點
據《方劑學》所載,荊防敗毒散出自《攝生眾妙方》,為人參敗毒散去人參、生姜、薄荷,加荊防而成。但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在實際中以含有人參的應用居多(下節詳述)。方中藥物除去人參皆為普通常見之品,以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為君,除外感寒濕。川芎、柴胡行血祛風,解表邪,止頭痛;桔梗開提肺氣,枳殼降氣行痰,一升一降,寬胸利氣,善治胸膈痞悶為臣。前胡疏風祛痰,配桔梗、枳殼宣肺祛痰,治咳嗽有痰,升清降濁,使體內氣機恢復正常;人參培補后天滋化源,茯苓滲濕健脾化痰,使補而不滯,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諸藥合用,具宣疏肌表風寒濕邪之效。
故本方可宣散邪氣、疏風、除濕、理氣、解郁、和血、祛痰,對于風邪夾寒、熱、濕、郁、痰之毒而為病者其效甚佳,故名“敗毒”。荊防敗毒散以透散疏利見長,性辛平,對于一切表證初起尤為適宜,非如麻黃之類強發其汗,無麻桂過溫之弊,無引邪入里化熱之虞,不拘于風寒、風熱俱可用之。若久病體虛,則加人參合甘草以鼓邪外出,又散中寓補。若表邪甚,則加重荊、防以增散邪之力。
3 荊防敗毒散功用古籍記載
3.1 治疫良方
荊防敗毒散在瘟疫預防及早期治療中的應用和記載較多,其方源人參敗毒散更是被稱為“治疫第一方”。
3.1.1 人參敗毒散被稱為“治疫第一方”
人參敗毒散初為瘟疫而設,最早記載該方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言其“治傷寒時氣”,《類證活人書》與《小兒藥證直訣》言:“治傷風、瘟疫、風濕……瘟疫時行……此藥不可缺也。”及至喻昌《醫門法律·三氣門方》指出該方“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又言:“人感三氣而病,病而死,其氣互傳,乃至十百千萬,傳為疫矣。倘病者日服此藥二三劑,所受疫邪,不復留于胸中,詎不快哉!”更是稱贊道:“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以其功之著也。”認為其為治疫第一方,因其療效卓著稱其為“活人敗毒散”。由此可以看出人參敗毒散是古人治療瘟疫的良劑,可疏利邪氣,使“疫癘之氣”在疫病早期消散,而無傳變之虞,尤其適用于體弱之人。
3.1.2 荊防敗毒散廣泛應用于瘟疫初起
荊防敗毒散為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而成,添荊芥、防風疏解透散之功,相較于人參敗毒散透散之力更強,適合瘟疫早期祛邪于外,后世在瘟疫治療中多有應用。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撰書于1556年)言:“《蘊要》荊防敗毒散(有人參、牛蒡子、薄荷),治天行時疫,發散瘟邪?!泵鳌埥橘e《景岳全書》(成書于1624年)言:”若感四時瘟疫,而身痛發熱,及煙癱之氣者,宜敗毒散,或荊防敗毒散?!保ㄓ腥藚?、薄荷);清·周震《幼科指南》 (撰于1661年)言:“天地流行厲氣,而成瘟疫之病……發以荊防敗毒散(無人參),清以普濟消毒飲?!鼻濉ど蚪瘀棥峨s病源流犀燭》(刊于1773年)載有:“《正傳》曰:溫病初癥,未知端的,先以荊防敗毒散治之,看歸在何經,隨經施治?!保ㄓ腥藚ⅲ?;清·鄭玉壇《彤園婦科》(成書于1795年)載有:“荊防敗毒散(無人參、有薄荷)治孕婦初染瘟疫,脈癥類傷寒者”,又載有:“時疫一癥……治法有三:一曰發毒,用荊防敗毒散;二曰清毒,用普濟消毒飲;三曰攻毒,用二圣救苦丹,毒輕者用雙解通圣散兩解之亦可?!?/span>
3.2 擅散毒蘊肌表之疾
擅于治療毒蘊肌表所引起的瘡瘍痐疹等皮膚外科疾病,是荊防敗毒散相較于人參敗毒散的應用拓展?!锻饪评砝贰稊z生眾妙方》言荊防敗毒散主治為“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熱” 及“瘡腫初起”,之后的歷代醫家不斷豐富其主治,從簡單的瘡瘍、時毒的描述,轉變為以“瘡瘍時毒”“風熱邪氣”“蛤蟆瘟”等毒蘊肌膚之證為主。此類證候俱是由天行邪氣、四時不正之氣侵襲肌表所致,其發病之因與“瘟疫”并無差別?!锻饪评砝费浴靶霸诒碚?,宜散之”,方用荊防敗毒散(有人參)、人參敗毒散之類。直言本方適宜毒蘊肌表之疾、病在高者、病在上者及病在淺者,可知荊防敗毒散乃是辛散平劑,實為辛散發越、疏利透邪之方。
3.2.1 時毒瘡瘍
時毒瘡瘍之疾,病在肌表淺浮之處,由外感風寒暑濕及不正之氣而發,毒邪郁于肌表,其狀如傷寒,同時出現皮膚病變。荊防敗毒散可散四時不正之氣而消退諸般肌膚疾患,歷代醫家臨證之時,多加用牛蒡子、薄荷、連翹、金銀花等辛涼疏散之品,以增強透散解毒之力。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刊于1602年)言“治風熱相搏,邪氣在表,患瘡瘍之類寒熱作痛者”(有人參,以人中黃代甘芹更佳);明·張介賓《八陣方》(成書于1624年)言其“發散痘疹俱可用,及時氣風毒邪熱”(有人參、薄荷);清·蔣世吉《醫宗說約》(撰于1663年)言荊防敗毒散(無人參,加薄荷、連翹、金銀花)“治擁疽發背、乳癰等癥初起 ”。清·汪啟賢《濟世全書》(成書于1696年)言其“治諸般瘡毒腫痛"(尤人參,加連翹、金銀花、薄荷);清·易風翥《外科備要》(成書于1904年)言:“荊防敗毒散(無人參,有薄荷),治一切瘡瘍斑疹、諸毒,初起焮腫,憎寒壯熱,頭痛背強,脈浮或兼洪弦者,用此汗之。”
3.2.2 風熱邪氣客于肌表
除見有明顯的皮膚病變之外,諸多醫家還將荊防敗毒散拓展應用于單純的風熱邪氣在表之證?!妒備洝费裕骸帮L熱者、風邪熱氣,客于皮毛血脈,傳入肺經也,令人頭面發熱,皮膚痛,咳嗽咽干,上焦不利,故謂之風熱也?!薄毒霸廊珪l揮》言:“外致者,為風熱之火,宜散升?!薄帮L熱”在表,宜升宜散,不可見熱邪即用寒涼苦降之法,正是《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所言:“因其輕而揚之”,“其高者,因而越之?!睆埦霸栏侵赋觯骸胺膊≡陬^目,內火未盛者,先當解散,宜正柴胡飲,或敗毒散?!?/span>
張元素言荊芥“氣味俱薄,浮而升”,而防風乃“風藥中潤劑”,“治風通用”。荊防敗毒散辛平,可散肌表風毒,疏利郁閉氣機,清解郁熱而消風熱之疾。明·龔信《古今醫鑒》(刊于1576年)載有“風熱,(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有人參);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刊于1602年)言“治風熱相搏,邪氣在表”(有人參,以人中黃代甘草更佳);明·王宗顯《醫方捷徑指南全書》(成書于1644年)及清·王昂《醫方集解》(成書于1682年)言“(人參敗毒散)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有人參)。
3.2.3 大頭瘟
大頭瘟,又稱大頭病、大頭風、蝦蟆瘟、大頭天行等,以頭面焮紅腫痛、發熱為主要特征,是古代具有單獨病名的溫疫病之一。《證治準繩》言其病因在于“熱伏于經,以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景岳全書》言:“大頭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陽之經。”由此可知大頭瘟亦是由四時非節之氣導致的瘟疫,乃邪毒侵襲頭面所發。《雜病源流犀燭》言:“邪即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發解毒?!庇州d有“丹溪曰:大頭瘟,此熱氣在高巔之上,切勿用降藥”。
荊防敗毒散諸藥發散上行,可疏利頭目邪氣而退大頭瘟?!额愖C治裁》言本方適宜大頭瘟“發于腦頂后,并耳后赤熱腫痛”(有人參);明·李榳《醫學入門》(成書于1624年)載其“治一切風熱丹毒,風疹風堆風腫及大頭病等癥”(有人參、牛蒡子、薄荷);清·周禹載《溫熱暑疫全書》(撰于1679年)載有“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有人參、牛蒡子、薄荷,以人中黃代甘草更佳);清·張璐《張氏醫通》(成書于1695年)載有“荊防敗毒散治大頭蝦蟆瘟證”(有人參、牛蒡子、薄荷);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刊于1773年)載有“一曰捻頭瘟,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狀,故亦名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敗”(有人參);清·劉奎《松峰說疫》(著于1782年)載有“其癥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有人參);清·吳貞《傷寒指掌》(成書于1796年)載有“頭與咽中腫脹,喉痛,聲不出,即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散”,可以看出荊防敗毒散在用于治療大頭瘟時,多加牛蒡子、薄荷以疏散頭面郁結之風熱邪毒。
3.3 腸風下血
荊防敗毒散亦是“逆流挽舟”之法,喻昌將人參敗毒散作為“逆流挽舟”之法治療痢疾,《醫門法律》曰:“痢疾一證……至夏秋熱暑濕三氣交蒸,互結之熱,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氣之熱而成下痢,其必從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從汗,先解其外,后調其內?!в诒碚?,外邪但從里出,不死不休,故雖百日之遠,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則死證可活。”主張治痢疾不可只著眼于清利濕熱,“當從少陽半表之法,緩緩逆挽其下陷之清氣”,用人參敗毒散扶正散邪以求逆挽之功。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痢疾》言:“初痢身熱脈浮者,可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绷〖渤跗鸺嬉娚頍釔汉?、身疼痛、脈浮,病在表者,當以解表之法,從表而解外邪,表氣疏通則內滯可除。
荊防敗毒散與人參敗毒散二者一脈相承,俱可疏表救里,升內陷之邪氣,逆挽下陷之清陽,使邪氣從肌表而散。清·王昂《醫方集解》(成書于1682 年)、清·吳儀洛《成方切用》(刊于1761年)載有“(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有人參、薄荷),亦治腸風下鮮血”;清·齊有堂《齊氏醫案》(撰于1806年)言其(有人參、薄荷)“治腸風下血清鮮亦效”。
由歷代醫家所載荊防敗毒散主治,可以看出其實為透邪疏利之劑,而非僅僅是發汗解表、止痛消瘡之方。不論是風寒暑濕之類外邪,亦或是四時不正之氣、天行邪毒,荊防敗毒散可在疾病早期,毒邪尚未傳變入里之時,透利邪氣,疏暢氣機,消散毒邪在萌芽之際,正是仲景所言“始萌可救”。
4 荊防敗毒散的現代應用
4.1 流行性及傳染性疾病
荊防敗毒散適宜“瘟疫初起”,疫毒邪氣在表,或尚未入里之時,現今臨床常將其用于流行性及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熱、甲型HlNl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鑒于荊防敗毒散治療傳染性疾病的突出療效,在成都中朕藥大學提出的《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輕癥居家中醫調理建議方案(第二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云南省中醫藥學會防治新觀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醫藥專家組提出的《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成藥使用建議》中,荊防敗毒散均被列入推薦藥物,用于新冠肺炎的早期治療。
此外,荊防敗毒散在獸厭臨床中有著突出的應用,被廣泛應用于多種動物傳染性疾患并療效顯著。如牛流感、馬流感、新城疫、溫和型禽流感、豬風寒型流行性感冒、雞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雛鴨病毒性肝炎等,被視為獸醫防疫一線用藥。一方面展示出荊防敗毒散對傳染性疾病確實具有良好療效;另一方面,這些實踐運用案例,也可視為最鮮活的動物實驗藥效學研究,為該方的療效判定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4.2 呼吸系統疾病
荊防敗毒散味辛性平,對于一切表證初起均可使用,常作為感冒防治的一線用藥,《本草正義》言其為“四時感冒之神劑”,《醫宗說約》亦言:“如看病人純是表證,用荊防敗毒散汗散之?!爆F代諸多醫家同樣發現荊防敗毒散對于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療效顯著,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等。
4.3 消化系統疾病
喻昌言敗毒散為“逆流挽舟”之法,荊防敗毒散升清陽、散邪氣、止下利,古代醫家善用其治療腸風下血之證,現代醫家亦發現荊防敗毒散對于多種消化系統疾患療效顯著,如小兒泄瀉、痢疾、腸易激綜合征等。
4.4 皮膚疾病
荊防敗毒散對毒蘊肌表導致的各類皮膚瘡瘍類疾患療效顯著,尤宜邪在淺表之際。其性升發透利,擅于透邪外出,療瘡之痛?,F代醫家在臨床中同樣證實荊防敗毒散對于多種皮膚疾病具有治療作用,如藥物相關性皮膚病、痤瘡、蕁麻疹、帶狀皰疹等。
4.5 五官科疾病
病在上者,因而越之。荊防敗毒散藥味輕揚,宜散病在高者,病在上者。張景岳言:“凡病在頭目,內火未盛者,先當解散,宜正柴胡飲,或敗毒散?!爆F代醫家同樣將荊防敗毒散用于治療多種五官科疾患,如風寒襲耳型分泌性中耳炎、牙痛、口腔頜面炎癥、面神經炎等。
5 小結
荊防敗毒散由“治疫第一方”人參敗毒散衍化而來,加入荊防增加辛散之力,其主治從“傷寒時氣、瘟疫”,不斷擴展到“瘡瘍、時毒、大頭瘟、腸風下血”,是歷代醫家不斷總結臨證經驗后的拓展。荊防敗毒散適宜表證初起,被稱為“四時感冒之神劑”,不僅適合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惡寒發熱,肢體疼痛,是治療瘟病初起的良劑,同樣適合瘡瘍、痘疹、大頭瘟等毒在肌表的皮膚病。其治療方向妙在“敗毒”二字,瘟疫初起為毒在肺衛、膜原,肌膚瘡瘍初起為毒在肌表,時毒為病乃四時邪毒感于頭面,大頭瘟乃為天行邪毒客于三陽之經發于頭目,痢疾、腸風下血為毒陷于里。其處方之妙在于外散肌表郁閉之風毒,內除表里之濕邪,暢氣機郁滯,消痰淤血郁,是疏利消散“毒邪”的妙劑。其“敗毒”之功即體現在其疏散透利“毒邪”的特點上,可從多方面,多層次給邪氣以出路。
荊防敗毒散藥性緩和,不僅可以疏散風寒,同時針對濕邪、氣郁、血瘀、痰郁立法,可避免引邪入里化熱,對于各類疫毒邪氣所致的疾病初起階段均有良好效果,可作為疫病群體性預防用方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也可應用于其他多種氣機郁滯在表在上之證,值得深入研究與應用。
參考文獻:趙琰,胡杰,張貴民,關永霞,程國良,屈會化.荊防敗毒散的源流與應用[J].環球中醫藥,2020,13(11):199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