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導: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 屈會化教授
2020年春節前后新冠疫情爆發,抗疫戰場上,古老的中醫煥發著新的生命力,一把草藥,一根銀針,成為抗擊疫情的利器。
援鄂抗疫的捷報中,江夏方艙醫院所有收治的患者中,沒有一例轉為重癥,沒有一例治愈后復陽性,醫護人員也是零感染。
“從參與者變成了主力軍”,中醫藥全程參與此次疫情的防治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歷史上每一次瘟疫一樣,中醫藥又一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指出:“這是中醫第一次以陣地戰的形式加入到國家級疫情防治中。我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零加重、零復陽、零感染。”中醫方藥的使用,上演了一場時隔千年的問診,古人真的有預見性嗎?
這一疑問,是靈魂之問,是眾人心中之疑惑。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中醫的智慧凝聚了古人千年的經驗,經過數千年的逐漸積累,歷經千萬次的火煉錘楪,才有今日我們的信手拈來。這種“預見性”是中醫數千年行之有效的最好體現。
中醫藥抗疫史
瘟疫又稱溫疫、天行溫疫、時疫等,感受“疫癘之氣”而發的多種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由于受古代的客觀條件所限制,古人無法判斷所感染的病原體為何物。明代醫家吳又可指出溫疫是天地間存在著的一種異氣,又稱作“厲氣”、“疫癘之氣”。
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中國至少先后發生過352次大型瘟疫。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因時因地不同,形成眾多經驗性著作,如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第一部防治瘟疫著作;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最早記錄天花癥狀;明代吳又可《瘟疫論》中提出“戾氣”學說;清代溫病學說創立 ……古代醫家對時令發熱性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新冠疫情爆發時節與特點
在健康報的獨家專訪中,仝小林院士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做了如下分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濕(瘟)疫”,是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所以這樣歸屬,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病發于冬季,而且主要是從冬至(2019年12月22日)開始,經歷了小寒、大寒節氣,這個時間段是一個高發期。按照“冬九九”來看,發病正值“一九”前后(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所以,在這個季節,“寒”邪是毫無疑問的。
其次,對于“濕”,武漢的濕氣本來就挺大,今年尤甚。以往這個時候,武漢開始降雪了。而2020年1月陰雨綿綿天氣持續了16天,濕氣非常重,這也是一種反常的天氣。
“非其時而有其氣”(《傷寒論》),該特別冷的時候反倒不冷,該下雪的時候反而下雨,就容易出現瘟疫。“疫”本身是指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寒濕(瘟)疫”,之所以加“瘟”字,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病名。因為武漢2020年初是個暖冬,這個“瘟”字反映了當寒反暖的意思,它是在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一種氣候、物候下形成的。
新冠病毒感染雖然有現代醫學的命名,但從發病學的角度看,新冠肺炎應該屬于中醫傳統的“寒濕(瘟)疫”。
由此可見,是古人早已熟知“風、寒、濕”等諸類致病之邪,才會“神一樣”的預知了今天所發生的”新”冠肺炎。并預先為他的“子子孫孫”準備好了“方子”。包括荊防在內的“方子”,實際上經過了萬年之漸積,萬年之漸聚,千萬次之鐵錘,千萬次之火煉。然此而后,才有了我們的“點擊即現”。
啟達力?(荊防顆粒/合劑)組方來源于荊防敗毒散,組方中以“辛”味藥為主,以透散疏利見長,對表證初起尤為適宜;有發汗解表、散風祛濕之效,適合于外感風寒濕邪初起,對頭疼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脈浮者均有效。在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黃煌教授推薦荊防敗毒散用于群體性預防用藥。
古人的“預見”,實際上是中醫千百年來的臨床實踐與經驗為此次疫情防治提供了參考指導。
參考文獻:
1.胡杰,趙琰,屈會化. 荊防敗毒散與疫病防治[N]. 中國中醫藥報, 2020(07).
2.黃煌.基于經方醫學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02):152-156.
3.全瑞國,韋麗琴,鄭東華.古代瘟疫的中醫藥防治啟發新冠肺炎的思考[J].北方藥學,2020,17(08):176-178.
(本文僅供學術探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