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视频99,黄色欧美视频,亚洲黄片www.,久久精品五月天婷婷网,一二三四高清视频免费看,免费看黄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產品中心 > 相關資訊

中風并發癥與后遺癥相關問題13問
作者:趙東奇

1.中風后可能有啥并發癥

(1)肺部感染:腦部病損可能導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淤血;較長時間不翻身,會導致肺部分泌物墜積;以及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都會促使肺炎發生。應加強護理,如每3~4小時輕輕變動病人的體位并輕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長期積貯,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時要特別小心,盡可能防止肺炎發生。

(2)褥瘡:由于癱瘓肢體活動受限,骨頭隆起部位容易受壓,局部皮膚血液循環與營養障礙,故容易發生褥瘡,好發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轉子、外踝、足跟處。為避免褥瘡發生,可幫助病人每2小時更換1次體位;在易發褥瘡的部位放置氣圈、海綿墊等,以保持皮膚干燥;還可進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發生于發病后1周以內,半數以上出血來自胃部,其次為食管,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4)腦心綜合征:發病后l周內檢查心電圖,可發現心臟有缺血性改變、心律失常,甚至會發生心肌梗塞。

(5)中樞性呼吸困難:多見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淺、弱及不規則,或呈嘆氣樣呼吸、呼吸暫停,是由于腦干呼吸中樞受到影響,說明病情嚴重。

(6)中樞性呃逆:見于中風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頑固性發作,也是病情嚴重的征象。

2.中風全身的主要并發癥

(1)急性期并發癥:

神經系統主要有:癲癇,抑郁癥;

全身并發癥有:

1、心臟并發癥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2、肺部感染,是中風主要并發癥,本科對收治312例缺血性中風病人進行分析發現肺部感染是影響中風預后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年齡大,長期臥床病人常見。

3、上消化道出血,,其中腦出血(特別是腦干)為多,是嚴重并發癥,常常引起病人死亡。

4、泌尿道感染:特別是導尿病人。

(2)慢性期并發癥:

褥瘡,關節攣縮,中風后抑郁癥。

3.呼吸暫停是中風危險素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指在睡眠時經常發生呼吸暫停的一種臨床癥狀。其特點是睡眠期間發生呼吸暫停,且每次呼吸暫停時限大于10秒,7小時呼吸暫停總數大于30次或呼吸暫停指數大于5(老年人大于10)。本征可分3種類型:1阻塞型:指鼻口氣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運動仍然存在。2中樞型:指鼻口氣流停止的同時,胸腹式呼吸運動也暫停。3混合型:上述兩型交替出現。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本征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了提高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腦中風的發生和死亡,必須深入開展對本征的基礎研究和有效防治措施的研究。醫學家們經多年研究,揭示了本征是中風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即患有本征的人,中風的發病率增加。原因是:本征患者在呼吸暫停時,由于胸腔負壓增加,使回心血量增多,心臟前負荷加重;由于缺氧及腦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后負荷亦加重,心臟收縮力降低,使腦血流量減少;患者因低氧血癥的刺激,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使紅細胞增多;缺氧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緩慢;缺氧又會損害腦血管內皮,故易促發血栓形成導致中風發生。另外,本征呼吸暫停時,可出現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有些病人可引起非常活躍的過度換氣反應而出現低碳酸血癥,造成腦血管收縮,同時又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害,加劇腦血管收縮。加之老年人脂質沉積,增加了腦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及其程度,為中風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因此,患有此征的人,應及時到醫院診治,防止中風的發生。

4.中風病人常見有哪些后遺癥

偏癱是最常見的中風后遺癥。它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病人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視野缺損,表現為平觀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物品或來人,一定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到。以上這三種癥狀,總稱為“三偏”。

失語也是中風的主要后遺癥,有多種不同類型。其中,運動性失語表現為病人能聽懂別人的話語,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能說一些簡單而不連貫的單字,別人無法理解。感覺性失語則無語言表達障礙,但聽不懂別人的話,也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表現為答非所問,“自說自話”。若同一病人存在上述兩種情形,則稱為混合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則表現為看到一件物品,能說出它的用途,但卻叫不出名稱。

較大范圍或復發多次的中風,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礙。表現為記憶力和計算力下降、反應遲鈍、不能看書寫字,最后發展為癡呆。甚至連吃飯、大小便均不能自理。還有的病人會出現胡言亂語、抑郁狂躁、哭笑無常等病態人格。

5.中風偏癱心莫“癱”

人的心理活動,是腦的神經機能活動的表現。突如其來的中風,會使腦神經功能驟然受到損傷,常常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一個平常看上去好好的人,在短時間內突然變得手足不聽指揮,生活不能自理,說話別人聽不懂。這種風云突變的情景,會對病人造成許多心理創傷。

中風病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癱瘓的肢體能否健康,他們可以整天為此焦慮不安。情緒過度緊張,日子一長,茶不思,飯不想,就會造成營養狀況低下,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并發癥也就與日俱增了。有的病人因肢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往往苦悶、自卑,對生活人整天抑郁、憂愁,年輕人肢體癱瘓擔心婚姻破裂,老年人生怕“久病無孝子”,而悲望,暗自傷感;有的病人因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效果不理想,感到急躁和煩惱,常為一點小事而發火;也有些病人只要家屬在場,事事依賴,本來自己可以料理的事,也要讓別人去做。

對中風病人進入心理治療與護理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療中,要幫助病人學會主動進行心理調節和自我控制,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他們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消除恐懼和悲觀,擺動脫一支雜念,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堅持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

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中,最好給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這樣有利于增進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情緒上得到穩定,可以增加心理治療的效果。

家庭所有成員都應積極關心、體貼、尊重和諒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照顧。絕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現煩躁、討厭或隨意訓斥病人,也不可裝聾作啞,不理睬病人。對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盡量設法給予滿足。

中風病人的心理障礙往往從認識活動障礙開始,進一步引起智能障礙和情感障礙。因此,不能單獨依靠使用藥物來恢復病人腦神經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從簡到繁,指導病人去進行分析、歸納、判斷、推理,幫助他去重新認識周圍事物。

只要病情許可,還應鼓勵中風病人下床活動,適當地進行鍛煉,日常生活盡量做到自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一些家務、學習、娛樂及社交活動,逐漸恢復對社會的適應,這對病人的心理有著積極的影響。

6.中風偏癱應該多動足趾

腦血管意外(即中風)在中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大多伴有偏癱。中風偏癱的治療中運動療法是一個重要手段,其中足趾的運動和訓練十分關鍵。因為足趾是整個下肢運動感覺的最末端,其運動感覺的恢復可影響整個下肢的運動感覺程度。而且刺激誘發所需要的背曲肌肉反應可以提高踝關節的背曲能力,加快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

足趾訓練的初期可由醫師或家屬幫助進行,用雙手握住患者腳趾,令其反復感覺足趾的屈和伸動作,同時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對足趾屈、伸的感覺。每次20次,每日訓練2~3次。

當患者能夠感到足趾屈、伸位置后,在治療師或家屬的幫助下,逐漸促進患者加大自主運動的力量,完成足趾伸展及踝關節背曲動作,然后帶動整個足的背曲,這個過程需要每日堅持,循序漸進,患者及家屬都要有耐心。

中風偏癱的患者足趾訓練宜早期開始,危險期過后即可進行。當然,對偏癱的運動療法須是全方位的,不僅足趾和踝關節,還應包括膝關節運動的伸展和髖關節的內收外旋及上肢的關節運動等,這樣方能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

7.偏癱的檢查與診斷

偏癱在癱瘓中最常見,臨床有多種類型,不能截然區分,在本質上可能為病變過程的不同階段。

(一)意識障礙性偏癱 意識障礙及偏癱常呈突然發生,臨床常見于腦血管意外所導致的偏癱。開始多數有頭痛嘔吐或失語及偏身感覺異常。當昏迷或深昏迷時常常給判斷有無偏癱或哪側偏癱帶來困難,但注意下列體征的檢查有助于偏癱的早期診斷。

1.面部檢查 昏迷時伴有偏癱者,呼氣時癱瘓側面頰被吹起,吸氣時則陷入。面頰給予疼痛刺激后,口角偏向健側。橋腦以上病變時兩眼及頭偏向病灶側(健肢側),橋腦病變時兩眼及頭偏向病灶對側(癱肢側)。

2.肢體檢查 將患者的肢體抬起任其自然落下,偏癱側落下速度顯著增快,而健側則不然,檢查可發現偏癱側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偏癱側病理征陽性,同側腹壁或提睪反射消失。意識障礙好轉后,偏癱側則由軟癱逐漸轉為硬癱,而健側肢體很快恢復正常。

(二)弛緩性偏癱(軟癱) 常為急性病變引起的錐體束休克,癱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麻痹,肌張力明顯低下或腱反射消失。常為偏癱早期的表現特征或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所致。

1.面部檢查 早期可見偏癱側面肌麻痹、口角歪向健側,偏癱側鼻唇溝變淺,鼓腮吹口哨障礙,不能充分閉目,強行閉目時睫毛不能完全藏于眼瞼之內。

2.肢體檢查 偏癱側上下肢肌力低下,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肢體運動及張力的恢復從近心端開始,以逐日移行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巴彬斯基征陽性。下運動神經元損害者病理征陰性。

(三)痙攣性偏癱 多數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有些亞急性或慢性起病的病人,可不經過軟癱期而逐漸發展成硬癱。

1.特有姿勢檢查 可見肩高聳,前臂內收、肘、腕關節屈曲。手旋前手指屈向掌側,拇指高度內收。癱側下肢過伸,髖關節內收,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內收,足趾跖曲呈爪形趾或馬蹄內翻足,劃圈樣行走步態。

2.面部檢查 眼裂以上通常沒有麻痹或只有輕微的麻痹,閉目欠緊,睫毛征陽性,用力閉嘴可發現偏癱側力弱,自然位時癱瘓側口角偏向下外方,張口時口呈斜橢圓形。

3.肢體檢查 癱側肢體肌張力顯著增高,肢體運動明顯減弱,部分患者可完全不能運動或前臂內收,表現為上肢伸肌群,下肢屈肌群的癱瘓,且手與足最嚴重,上肢重于下肢。

4.肌張力增高的檢查 癱側上肢以屈肌張力增高為主,下肢以伸肌張力增高為主,偏癱側各關節被動運動阻抗感顯著。抵抗隨牽張力量的增加而加強,最后抵抗消失,常稱之折刀感多見于錐體束病變。

5.深反射亢進檢查 由于深反射閾降低,肌肉的反射性收縮幅度增強,檢查時可出現上肢的肱二頭肌腱反射,肱三頭肌腱反射,撓骨膜反射及下肢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的亢進。

6.肌陣攣檢查 當膝腱或跟腱被牽張后出現一系列節律性收縮,是突然對伸肌施加壓力的持續性被動牽張而引起,常稱之髕陣攣、踝陣攣、腕陣攣等。

7.病理反射檢查 不論任何原因導致的錐體束損害均可出現病理征陽性,如上肢屈肌病理反射可出現霍夫曼征陽性,下肢伸肌病理反射可出現巴彬斯基征陽性等。

8.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錐體束損害所致偏癱者出現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9.病理性聯合運動的檢查 有4種方法:

(1)痙攣性聯合運動:偏癱側肢體在內外界刺激時出現肌張力增高更加顯著,如使癱瘓側肘關節被動屈曲時,則出現腕關節及手指的屈曲。

(2)模仿對側性聯合運動:健側肢體做隨意運動時,伴發癱瘓側肢體對應部位出現類似運動,如健側手握拳時,患側手指也出現不自主的屈曲運動。但亦可出現相反的動作,如健側握拳時,癱側手指表現為伸直運動。

(3)同側性聯合運動:當病人臥床時,伸腕時伴隨伸膝動作,髖關節屈曲時,膝關節也自動屈曲。

(4)協調性聯合運動:當癱瘓肢體運動時,同時伴有該肢體其他部位協同肌群的不自由運動。當患者仰臥時,屬病人屈曲癱瘓側的髖關節與膝關節。此時可出現同側的足背屈,脛骨前肌收縮隆起。

10.輕偏癱的檢查 有以下6種方法:

(1)面部輕癱的檢查:①輕癱側閉眼力量減弱,眼瞼閉合緩慢且閉合不緊,眼瞼容易扳開。俗稱閉目試驗陽性;②輕癱側眼裂大于健側,平臥位時可明顯出現眼裂變大;③囑病人做微笑動作時可表現為兩側面肌不相等的收縮。輕癱側鼻唇溝淺,口角偏向健側;④囑病人緊閉雙眼,開始兩側睫毛尚能深埋上下眼瞼之間,然后在短時間內輕癱側睫毛即露出,故稱之為睫毛征陽性。

(2)肢體輕癱的檢查:錐體束輕度受損時肢體可表現為輕偏癱,因肌力弱的程度不等,故應認真檢查方能發現肌力減弱情況。①囑病人屈曲全部手指,然后逐個伸直,進行數指動作或全部手指伸直做逐個屈曲,此時可有動作笨拙或不能執行,俗稱數指試驗,常為錐體束輕度損害之表現;②囑患者屈肘,前臂垂直,用力伸直全部手指,拇指掌骨不能充分背屈,指掌關節向掌面突出。故稱麻痹性凹形手,為輕度錐體束損害的表現;③患者仰臥位時,囑患者用力屈曲髖、膝關節,如在坐位時囑病人抬腿,仔細對比可見患肢力弱,故稱髂腰肌征陽性;④首先讓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將手置其足根下,然后囑咐患者抬起下肢,如存在一側輕癱,而對側下肢向下壓的力量增強。或囑患者站立,輕癱側膝關節屈曲不能伸直;⑤囑患者兩上肢平舉、閉目,待數分鐘,可見輕癱側上肢旋前,且逐漸下落。但癔病性癱瘓常為急速下落。或囑患者俯臥,兩小腿抬起保持45°,可出現輕癱側小腿緩慢下落,亦可囑患者仰臥兩腿平抬起,稍停后可見輕癱側緩慢下落;⑥囑患者兩手指平舉,手心向下可出現輕癱側小指外展,或囑患者用力屈拇指,檢查者在拇指末節背側施加阻力,可見輕癱側拇指背屈力減弱。或患者仰臥,兩手在胸前交叉,囑患者坐起可出現輕癱側髖關節屈曲,足跟抬高,而健側不動。

(3)輕癱的肌張力改變檢查:①輕癱的肢體靜止時肌張力減低,肌腹平坦,失去正常的外形或肢體體位異常,此時稱靜止時肌張力試驗陽性;②輕癱肢體在作快速被動運動時,開始在很短時間內感到有阻力,但很快減輕,呈折刀樣肌張力增高,兩側對比可發現此征。此時稱被動時肌張力試驗陽性。

(4)輕癱姿勢異常檢查:①輕癱時手旋前肌肌張力較旋后肌為強,囑患者前臂屈曲,正常時前臂旋后位,錐體束損害時,其手處于旋前位;②囑患者兩上肢水平前伸,手掌向上,閉目保持此位,輕癱側上肢即逐漸向上或向下偏移,肘關節輕度屈曲,此為上肢伸肌損害,屈肌張力大于伸肌張力所致,系錐體束輕度損害之表現;③囑患者仰臥位時,健側足垂直,稍向外展,患側足則外展明顯。

(5)輕癱的生理與病理反射檢查:①腱反射檢查:輕癱側腱反射可稍有亢進,如判斷有困難,可給予股內收肌反射檢查,囑患者仰臥,醫者將左手指放于患者恥骨聯合處,即擊檢查者手指,此時兩側股內收肌即同時收縮,而輕癱側內收肌收縮增強;②跖反射與巴彬斯基征的判斷,刺激足底內側較外側更易引出足跖反射,而刺激足底外側易引出巴彬斯基征的陽性體征。再者,輕癱側常出現足趾緩慢背屈或全部足趾背屈,此表現應視為病理征陽性。如足趾固定不動,而2~5趾背屈,對側足完全跖屈,則也應疑為病理征之表現。又如,經多次檢查足趾有時屈曲,有時伸展,當伸展時足趾呈扇形張開,健側每次均呈跖屈,亦應疑為病理性表現。

(6)輕偏癱步態異常的檢查:一側輕偏癱時,常在快速轉彎時發現一側下肢力弱。步行時輕癱側膝上舉比健側低或呈拖拽步態。 

8.偏癱一側肢體為什么會疼痛?

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后,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引起癱瘓肢體疼痛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肩關節半脫位 上肢完全癱瘓后,使肩關節周圍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響下,肩關節往往會受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為什么容易半脫位呢?這是由于肩關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知道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范圍差別很大。而活動范圍最大的就數肩關節了。它幾乎可作所有方向的運動,使我們能夠靈活地從事日常各種活動。 肩關節的這種功能,主要與它的構造有關。由于肩關節窩較淺,關節頭圓而大,活動起來當然方便。但當肢體癱瘓后,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松弛,固定關節的功能減弱,加之重力作用,肩關節就會離開關節窩,滑到下面去了,臨床上就出現肩關節外形改變,并產生疼痛。

(2)肩手綜合征 此癥常發生于腦血管病后1~3個月,是腦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見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后果嚴重,常引起殘疾。 這種病主要表現為患側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強制被動運動則劇痛難忍,手背、手指腫脹,手背皮膚皺紋消失,有光亮感,壓之微凹,皮膚漸紅,皮溫增高以及指腕關節屈曲疼痛等癥狀。

(3)肩關節周圍炎 常于偏癱后數月發生,臨床初期表現上臂外展和上抬時疼痛,以后逐漸加重,病人出現持續性上臂和手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而無望地哭泣,并懇求醫生或別人不要動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嚴重屈曲、內收,肘、膝關節屈肌萎縮,跟腱縮短,當觸地受壓或活動時,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9.為何左腦中風而右側偏癱

臨床上我們常見到的中風患者如果是右側癱瘓,醫生會說這個病人左側的腦血管出了毛病;反之,如果患者是左側的肢體癱瘓,醫生會說病人的右側腦血管出了毛病。經過CT檢查往往證實醫生的判斷是對的。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是由神經交叉支配的特點所決定的。

人的大腦、小腦和腦干,雖然在維持生命活動中各司其職,分工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交叉支配。即大腦左半球支配右側肢體和面舌肌的運動、感覺及營養等功能;大腦右半球支配左側肢體和面舌肌的運動、感覺及營養等功能。因此,如果一側大腦半球發生缺血或出血等病變,對側的身體就會表現出各種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最突出也最容易出現的癥狀就是偏癱、面癱和舌肌不靈活等癥狀。如果兩側的大腦半球都有病變,患者就可能出現雙側肢體癱瘓、雙側面癱和整個舌體運動不靈活、說話不清等。

10.偏癱肢體為什么總是發僵?

偏癱是中風常見的表現。在中風急性期,癱瘓肢體的肌力呈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嚴重者一點兒也不能動。此時別人若移動或伸屈病人的肢體,常會感到阻力較小,這叫作肌張力減低。然而,隨著病情的好轉,就會發現肌張力逐漸增高。一般來說,肌張力增高開始是一種好現象,往往是肌力恢復的前奏。但是,若隨后肢體肌力增加緩慢,肌張力的進一步增高就會限制肢體活動范圍,甚至最后形成攣縮,給進一步康復造成極大困難。

偏癱恢復期的肌張力增高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也就是病人為什么會感到肢體發僵,甚至形容肢體像一根棍似的原因。大多數病人癱瘓的上肢因屈肌張力高而不易伸直,下肢則因伸肌張力高而不易彎曲,走路時即呈現下肢劃圈狀的步態。這種肌張力增高的程度因原來癱瘓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均持續存在。肢體發僵的感覺往往早晨起來時較重,稍事活動后減輕;天冷或陰天時較重,天暖或晴天時較輕。在這種狀況下,病人常以為是病情的波動或反復,實際上是肌張力增高限制了肢體活動范圍的緣故。

為了減輕肌張力增高對肢體活動的影響,在癱瘓早期即應注意前面講過的保持肢體功能位和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以及在恢復期盡早開始主動運動的鍛煉。當主動運動尚不能達到關節活動應有的范圍時,應以被動運動來補充。同時應當注意,不論被動運動或主動鍛煉都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和過度。一時達不到的功能要求,不可強硬去達到。例如,關節伸不直時,不能生拉硬拽;下肢肌力不夠時,不可硬把病人架起來拖著走,否則會造成肌肉和韌帶的拉傷,甚至發生關節脫位。

病人自己能活動以后就比較好辦了。在堅持按摩的同時,隨著肌力的改善,可逐步增加各關節的活動范圍,肌張力增高也就會逐漸有所減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意運動幅度和運動量的掌握,否則仍會造成運動損傷。此外,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增減衣物,天冷季節可在室內活動。

對絕大多數肌張力增高的偏癱病人來說,以上措施如運用得當并持之以恒,肢體發僵雖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也可控制在一定程度。只有少數肌張力極度增高者需要醫生給予藥物等輔助治療。不過有些藥物的副作用較大,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使用。

11.中風患者怎樣遠離殘疾

中風(主要是腦梗塞和腦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導致長期殘疾的首要疾病。我國現有的500萬—600萬中風病人中,約有3/4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康復醫學專家指出,通過康復,可使大多數中風病人減輕或避免殘疾,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能力。

缺乏康復指導——致殘重要原因

毛先生的父親去年不幸患了腦血栓,在神經內科一住就是3個月,命雖然保住了,但癱瘓在床。毛先生陪著父親跑了京城好幾所大醫院的康復科,可醫生們都對他說:你父親來得晚了。

類似毛先生父親情況的中風患者并非少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風1年后的患者中,得到過早期康復訓練者僅占60%,從未采取過任何康復措施的卻高達42.4%。

早期康復介入——預防殘疾的關鍵

中風病人預防殘疾的關鍵是及時治療加早期康復訓練。

當中風發生時,應立即將病人送到有條件(如可做CT檢查)的醫院就診,護送時讓病人平臥,盡量少搬動和顛簸病人,爭取盡早判明病因,對癥合理治療,以減輕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腦血栓患者如果溶栓成功,可不留后遺癥。但前提是必須在發病6小時之內溶栓。

有些人認為,中風病人住進醫院,吃上藥、輸上液就萬事大吉了。正是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了許多病人的殘疾,嚴重影響日后的生活質量。

他解釋說,中風病人常可有肢體癱瘓,語言、認知等一系列障礙,如果不進行或不及時康復,極易留下終身殘疾。因此,對中風患者的藥物治療只能算完成了疾病治療任務的一半,更艱巨的任務是通過早期和持續的康復訓練,使他們盡可能地恢復正常的功能。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急性期中風病人的臨床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應同步進行,不能將兩者截然分開。丹麥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1197例在急性期就開展康復訓練的中風患者,95%的病人患病6個月后功能得以恢復,80%的病人在發病6周內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有資料顯示,中風患者如在1個月內開始康復訓練,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需要100天以上,有時效果還不滿意。

一項由國內十幾家醫院共同參與的國家“九五”攻關課題研究的初步結論表明:中風病人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等合并癥也越少。

康復訓練——切忌盲目

中風患者,切忌犯兩個錯誤,留下終身遺憾。其一,一味長期臥床靜養,導致肌肉和神經的繼發改變,如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給康復帶來困難。這在康復醫學上稱為“廢用綜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復訓練,并非隨意亂練,必須在康復專業人員指導下科學地訓練,否則將引起“誤用綜合征”。他舉例說,中風病人腦損傷后,常常上肢屈肌張力高,甚至處于痙攣狀態(手指、手臂向內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復知識,在本應鍛煉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時,卻使用一種練握力用的“橡膠圈”拼命地練手的握力或用各種方法練習拉力,結果是強化了屈肌。越練手指和肘關節越伸不直,長時間鍛煉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態姿勢和功能障礙,糾正起來很費勁。當然,中風偏癱病人不是不要肌力訓練,問題是要科學地訓練。

今年50歲的金先生9年前患中風落下了殘疾,走起路來右臂屈曲,右腿“劃圈”。聽了專家的一席話,他才明白自己的殘疾緣于錯誤的康復訓練方法。他十分懊悔地說:要是早了解這些知識該多好啊!

康復訓練的技術與戰略

訓練中風患者的一般順序是:從仰臥到側臥,由側臥到坐起和坐的平衡,再由坐到站和站的平衡,最后練習行走。訓練上肢和口、面部功能要貫穿其中。

康復訓練一定要循序漸進,貴在堅持,切忌急于求成。無論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復,堅持科學訓練,都會有程度不等的收獲。

12.中風會引起癡呆嗎

引起癡呆的病因眾多,中風(腦卒中)是癡呆重要的危險因素。腦血管疾病在我國是常見病、多發病,存在“三高”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殘率高”的特點。對中老年健康威脅甚大,中風后往往可出現失語、肢體偏癱、麻木或癡呆等不同的后遺癥。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因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所致的腦血管病,如大片腦梗死、多發性腦梗死、皮質下白質腦病或出血性中風,有時病灶雖不大,但累及與認知功能有重要關系的部位如海馬、邊緣系統等均可出現血管性癡呆。據有關資料報道,年齡>=60歲在中風后3個月出現癡呆者為16%~26%。在老年性癡呆中,西歐地區的血管性癡呆約占65歲以上老人癡呆的10%~20%;日本報道為30%~40%。故中風和癡呆關系非常密切。由于中風的病因可以防治,因此及早控制中風的危險困素,一旦發生中風就積極治療,對防止或減輕癡呆等中風后遺癥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病人并無中風史,由于長期性缺血(腦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壓等)也可引起智力減退甚至癡呆。故血管性癡呆并非中風特有,其他部位病變(尤其心血管病)也可發生。

13.中風患者的性功能會出現哪些改變?

有人報告105例6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中,60%在腦血管意外后沒有失去性欲,但大部分人因其配偶害怕性交促使患者疾病復發而減少了性生活。當然這些結論不能直接應用于本書的主要讀者中60歲以上的中風病人。而且中風前的一些因素也會對性功能損害起一定作用,包括慢性疾病,應用抑制性興奮的藥物、失去對性的興趣,以及對性與衰老過程的一些錯誤觀點。再則,中風后帶來的后遺癥,即使只引起輕微或中度的神經損害,仍可使性活動受到嚴重抑制。

有人發現,中風后大腦右側半球(優勢半球)受累之時比左側半球病變時更容易出現性欲減低。中風可以產生各種臨床表現,包括半身不遂、感覺遲鈍、失明、頭暈、言語困難和發音不清。失去對括約肌的控制也是中風病人產生性問題的一個原因。雖然直接的性問題如陽痿、不能射精、性高潮缺乏等因神經損害可以出現,但不太常見,更多的性問題是由行動不便及情緒因素引起的。中風蘇醒后,抑郁是常見的,因為有些病人感到自己已被疾病打垮了,而且在克服中風的后遺癥方面相對來說也無太好的辦法。

有些人研究發現,有的中風病人仍希望過性生活,當其有一個較健康和關心的配偶時,性功能也很可能達到比較滿意的程度。另外一些中風病人則對性不感興趣,這也是正常的。那么,是讓中風病人恢復性生活,還是應該限制他們的性生活呢?目前還沒有適當的研究資料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對于腦出血引起的中風患者,高度的性興奮可能伴有血壓升高而引起繼續出血,但可能性有多大并不清楚。從理論上講,這些病人恢復性生活是有高度危險的。因此,我們主張中風患者最好避免直接性交,當然配偶的關心與照料,輕微的親昵與愛撫(邊緣性性行為)無疑會密切老年夫婦的關系,有助于克服患者的抑郁心理,增強自信心,提高病后患者的生活樂趣。

——轉自好大夫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