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我不喜歡自卑的自己。”
“我討厭自己的完美主義!”
“我再也不想當老好人了……”
以上,是我在一個社群里看到的討論。
前陣子我也剛好在直播中聊到“愛自己”的話題,我發現,真正做到愛自己的人很少很少,想與自己的某種性格決裂的現象卻很多很多。
大家聊到性格,總是相互羨慕,你向往我的樂觀,我欽佩你的沉穩,很少有人對當下的自己感到滿意。
性格是每個人身上的印章。每個人的性格都注定屬于這個人,不必強求,更無需對抗。
01
首先,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一種性格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會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我們能中立地看待它,它就僅僅是“個人特質”而已。
我有一個學生,性格非常膽小,在眾人面前講話的時候聲音會發抖,有時候甚至緊張到說不出話來。你一定以為她會因為“膽小”而搞砸很多事情,但事實上,很多事情她都做得比我好。
比如采訪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不懂的會虛心請教,而且能做到不帶任何評判地接收別人的信息。
相比之下,我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略顯浮躁,別人聊到什么話題,我一定會忍不住要參與討論。有時對方的思路會因為我的打斷而受到干擾;有時稿件中會帶著我過多的個人解讀,這些都導致我的采訪結果不如她那么理想。
膽小有膽小的好處,對外界的敬畏讓她在特定的場合顯得格外沉穩,反而更容易讓人對她產生信任。而信任的感覺一旦建立起來,她與人交往的恐懼也便不復存在。
“膽小”就像是她與外界相互試探的一種方式,等到她感覺與外界足夠融洽的時候,“膽小”的使命就完成了。
這樣看來,“膽小”真算不上什么缺點,即使在某些時刻給她帶去過尷尬,卻也在另一些時刻給她帶來了安全。
每種性格都是如此。剛烈在某些時刻是勇敢,在某些時刻是魯莽;溫柔在某些時刻是仁慈,在某些時候是軟弱。
我們不要一味地盯著好處看,也不必一味地盯著壞處看,了解性格帶給我們的可能和限制,才能把優勢發揮到極致。
02
其次,一種性格的形成有它必然的原因。
性格印刻著每個人過往的經歷,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討好別人,這種討好他人的習慣一定是在他成長過程中慢慢養成的。
也許他展現自己的真實喜好和需求時遭遇了不友善的對待;他發脾氣的時候有人比他脾氣更大;他向外界表達訴求的時候總有人責備他這些需求是不正確的……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壓抑自己、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只有這樣他才是安全的。成年以后,努力迎合他人便成了他與外界打交道的方式。
再比如,有的人總是表現得特別冷漠,好像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來。也許他的成長伴隨著太多的失望,冷漠可以降低他對外界的期望,減少他因希望落空而受到的傷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無論一個習慣性言行看起來多么不好,都不要恨它,因為它最初保護過你。
(引用來源:《身體知道答案》武志紅著)
是的,我們沒理由憎恨曾經保護過我們的東西。
過期的糖果,也曾是你渴望過的甜,不能因為它出現得不合時宜就否定了它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們能做的,是覺察和接納。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接納自己在特定的時候會有本能的反應。
過去的行為模式不適應現在的生活需求,沒關系,我們可以借此機會認真了解自己,重新樹立對外界的認知:我已不是當初那個弱小的我,世界也不是當初那個對我百般刁難的世界——感謝我身上的刺和殼陪我走到今天,如今我已不再需要它們,因為我是安全的。
放下不是一瞬間的事。慢慢來,不要為難自己。
03
都知道“愛自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可是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怎么愛自己。
最普遍的,莫過于對自己的愛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條件:愛自己的優點,不愛自己的缺點;愛未來可能會變好的自己,不愛現在這個還不夠完美的自己。
還有些人,覺得現在沒有空愛自己,要等孩子長大、父母終老后才能愛自己。
愛自己,并不是自私到不顧別人,而是要處理好一切關系的源頭。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覺知,與外界的關系也會一片混亂;給自身的愛太過匱乏,便會有太多的不甘、不愿、不滿。
無論怎樣的性格、怎樣的狀態,都是值得愛的。
只有真正無條件地愛自己,才不會和生活對抗——不會因為某件事情力不從心而捶胸頓足,也不會因為某段關系處理不好而深陷內耗。
都是肉體凡胎,誰還能沒個局限。這些就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生活。
性格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也意味著你在這個世上要走獨一無二的路。你注定要與它相遇、被它成全。
人生雖有風浪,接納便是寬廣。
作者簡介:
田青青,曾用筆名二次元貓小姐。已出版《你那么努力,為什么還是不成功》《告別平庸》。微信公眾號:貓姐能量圈(tqq1214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