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本期節目咱們一起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
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焦點的今天,心理門診中青少年自殘現象越發普遍,青少年心理問題也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青少年高發的非自殺性自傷現象。
關于非自殺性自傷,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行為?
它是一種不以自殺為目的,直接地、故意傷害自己身體,而不被社會和文化所認可的行為,包括割傷、燒傷、咬傷自己等多種形式,是一個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通常在青春期早期開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達到頂峰。
通過心理訪談,醫生發現很多孩子割腕并不是為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尋求一種情緒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正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很多家長都想不通,這些心理問題是怎么盯上我們的孩子的?
其實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產生并不僅僅是某一因素導致的,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個體心理因素
人格障礙或缺陷、情緒調節能力、認知能力等都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例如:
內向敏感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沒有學會正確疏導自身情緒的孩子相較其他人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概率和程度都會更加嚴重;
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的孩子在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上更容易表現出行為成癮等。
◆環境人際因素
成長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際關系等都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例如:
童年期受到虐待與忽視的孩子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概率會比正常的孩子要高;
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進行非自殺性自傷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3倍;
父母以較忽視的態度進行教養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
◆神經生物學因素
內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羥色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如存在家庭精神疾病遺傳史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面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及時發現并制止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高峰期在中學階段,家長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的反常行為,如近期是否出現明顯的情緒低落、劇烈的人際沖突、失眠、吃不下飯或是有出現自傷行為等。
孩子在出現非自殺性自傷時,可能是為了擺脫情感痛苦、希望被人接納傾聽,家長應盡早發現并予以堅決制止,避免行為的強化。
◆學會接納,提高溝通技巧
家長要減少對孩子的勸告,如你要乖一點,聽話一點等;質問、抱怨,如一家人都因為你這件事忙里忙外等,可能會導致孩子加重非自殺性自傷的行為。
另外,家長要多傾聽孩子的感受,接納他們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對其進行批評。
一旦孩子非自殺性自傷出現了三個月或者半年以上,而且孩子對自己的傷害出現多樣化、傷口不斷增加和加深,這時候必須要帶著孩子去醫院心理門診找專業人員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