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為什么許多人辨別不了管理的美丑,甚至以丑為美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這些人不具備管理審美能力。
管理審美和管理審美能力是筆者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管理除了好與壞之外,還有美與丑,有利于升級管理的質量和品位。
經常有人問我,你們是一家管理顧問公司,為什么不招收大學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畢業生做顧問,而是招收一些出身于優秀跨國企業的從業者呢?
事實上,我們曾招收過管理學院的畢業生,這些學生有知識、有形象,而且能說會道,但缺點是他們進入客戶企業后,無法評判客戶企業管理的好壞、美丑,看不清企業“丑”到什么程度,更無法想象經過我們一年、兩年或者三年輔導之后,客戶企業能夠“美”成什么樣子。
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評價或感知管理現狀,也無法幫助客戶企業規劃或描述美好的未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沒有在高水平企業經歷過,基本沒有關于管理審美的經驗和能力。
★例如,對著一臺缺乏維護、保養的大型自動化設備,一個管理學院的高材生也許會感嘆“哇,好先進的設備”。而我們的顧問卻能夠看到這臺設備的維護保養狀況很糟糕,能從噪聲、漏油、安全隱患、潤滑、點檢、操作、磨損、故障頻次和故障時間等多個維度感知問題的嚴重性。
而且,他的大腦里會浮現出如果不加以改進的后果是什么樣的;如果按精益思路改善,這臺設備將會發生怎樣美好的變化,這是因為他在大量實踐中見識過管理的丑和美。
筆者的侄子被位列世界500強的R公司錄用,盡管工作不錯,但他總感覺自己在R公司進步太慢,學不到更多東西。他工作五年之后選擇創業。
由于業務需要,接觸了許多國內中小型企業,他經常感慨國內中小型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相比,在管理上的差距實在太大了。進而慶幸自己在R公司努力工作了五年,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優秀的企業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管理的審美意識和能力,知道了管理狀態的好與壞、美與丑。
他之所以感覺自己在R公司長進不大,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周遭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有了這種管理審美意識和能力,就可以很容易發現客戶企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容易設想和描述通過管理和改善活動,企業可以達成的目標和愿景。
和其他事物一樣,管理狀態也有“美丑”之分,管理也需要審美和審美能力。所謂管理審美就是評判管理狀態的原則和尺度,而管理審美能力就是判斷、建設、表達管理美的意識和能力。
如何培養管理審美意識和能力?
筆者在理光工作的時候,有一天我們幾位高層受邀參加一家五金零配件供應商的新廠落成儀式。那新廠辦公樓裝修豪華,落成儀式排場很大。舍得如此花錢,可以判斷這家企業經營狀況也許是好的。
但是,因為辦公樓的豪華和儀式的鋪張,給我們帶來很不好的體驗和感受?;貋碇螅少彶烤徒拥接嘘P領導的電話,要求全面審核采購單價(他們憑什么賺那么多)??梢?,這家五金廠所做的努力并不符合管理審美,花了錢辦成了壞事。
還有一家國內企業,上市之后十分風光。某日,公司邀請省領導到廠視察,領導看完之后留下兩句話,第一句是你們很有錢;第二句是你們真沒有文化。聽到領導這樣的點評之后,管理層面面相覷,知道是批評,卻不甚理解,更不好追問領導說的是什么意思。
不久,這家企業成了我們的客戶,筆者看完工廠后發現領導所言不虛,沒有文化的意思應該是說:在貴公司除了用錢堆砌的豪華之外,看不到任何文化積淀,比如員工創新行動、創新成果、企業價值理念等。
在管理審美的價值判斷中,有些是不變的道理,而有些則是依條件的變化而變的。
★比如,節約是美,浪費是丑;謙卑是美,傲慢是丑;整潔是美,臟亂是丑;服務是美,官僚是丑;精益求精是美,馬馬虎虎是丑,這些審美價值是基本不變的。
★又比如,重資產和輕資產哪個好?高定價和低定價哪個好?張揚和低調哪個好?這些審美價值是不確定的,會因時因地因人而變。
另一方面,管理審美還有外在和內在之分?,F場秩序井然,設備保全完好,是外在美,員工態度積極向上,企業文化溫馨明快,是內在美;企業盈利能力強,是外在美,企業永續經營能力好,是內在美。外在美和內在美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同時擁有內在美和外在美的企業才是真正優秀的企業。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逐步培養、提升管理者和員工的管理審美能力。
一是走出去看。看優秀企業到底美在哪里,是怎樣塑造美、展示美和解說美的。若有機會到豐田等優秀企業學習,筆者建議:一定要從管理審美的高度去看、去聽、去問、去感受。
二是請進來講。要把擁有管理審美經驗和能力的實戰專家請進來,聽他們講,并從他們的經驗和案例中汲取關于管理審美的經驗和智慧。
三是實踐中修。最好是讓擁有管理審美經驗、能力的專家帶著干部和員工一起修。所謂修,就是在持續不斷的改善行動中,體驗在管理上變化、突破和顛覆的過程,收獲屬于自己的管理審美經驗、意識和能力。
企業只要按照筆者的建議去做,團隊就將擁有越來越高的管理審美境界。當然,管理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章來源:“企業管理雜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