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2020年的新年,是在沂蒙山的九間棚過的。從12月29日上山,到今天一晃是四天了。
我的書院建在高高的山崗上。從北京到蒙山站只用三個小時。馬上到家了,在路上,看到我家的雄壯,我忍不住透過車窗仰視拍了幾張。
回到家中,院子里還有綠色。
從2015年后,我時常在北京,時常在沂蒙山,時常在全國跑來跑去。期間,回到濟南的很少。我在濟南的家,也僅僅有89平方米,還是1985年建的老房,現在也沒有換。而來沂蒙山的次數,比濟南還要多些。28日,是村里慶祝4A級風景區批準的日子,我在北京沒有來得及回來。29日,從北京坐車到蒙山站,一下子到家了。
“仁德榜”上的德香大爺
一晃,到這個村30年了。老人走了不少,當年的姑娘成了媳婦,又成了婆婆,孩子們多數進了城,我每次來都挨家走訪,敘敘舊情,感慨甚多。
到家后,我先在門口轉悠。
在村里去石棚的路上是四德街,我看到“孝德榜”“誠德榜”“愛德榜”,都是我熟悉的鄉親們,在豆腐坊,見到“仁德榜”上是我的照片。是我們到德香大爺家看望的照片,德香大爺是老黨員,現在是我的鄰居。這張照片是回村的大學生劉玉萍拍的。
到九間棚村30年了,有一個細節一直深埋在心里,感懷不已,念念不忘。就是劉德香老人與我的友誼。
我第一次來九間棚村采訪時,帶了20多本書和一個剪報本。因為吃地瓜消化不良,我病倒了,藥也吃完了。身體虛脫,躺在床上。村里的老黨員劉德香來看我,看到桌上的一堆書,對他說:“你走人吧,俺山里窮,買不起書。”我說自己是新華社的,老人說是“知道,是賣書的。”村里人不知道新華社是干什么的,還以為我是新華書店賣書在此落難的人。我忙說,大爺,村里人嫌棄俺啦?劉德香說,哪里的話?俺心疼你呀。老人帶來大蔥、煎餅、花生,走時抹了眼淚。
全國“十大讀書人物”評比,從2012年開始評比,一年一屆。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華讀書報承辦。2016年7月27日的中華讀書報第6版刊登了李錦的事跡材料。
報道說:
李錦的入選,是一個傳奇。28年前,新華社記者李錦帶著一旅行包的書住進沂蒙山九間棚村52天,他邊讀書,邊調研。寫出長篇調查,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至此,九間棚精神作為沂蒙精神宣傳的先聲在全國傳揚開來。他在這里由采訪型記者轉變為學者型記者,終而成為影響較大的國企理論專家。一次蹲點讀書改變了人生軌跡, 一個書生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
因為九間棚的原因,我被評為2016年全國十大讀書人物。
我的經歷,與這位劉德香老人是有關系的,現在老人與我是鄰居。有一年大雪天,一個與我熟悉的記者在這里采訪,看到老人在我家門前掃雪。這位記者說,李錦現在不在這里,您不要掃啦。大爺說,我得掃,俺村里人感謝他。這位記者在電話中告訴我。我深感老人對我的愛戴。
來人了,老人常說道這個書院,“我在村里干了那么多年村長,我們培養出劉嘉坤,指望擺脫我們窮山頂的稱呼。可是難處太多了。要不是李哥來到這個窮山窩,為俺揚名,他走了,大官都來了,成千上萬的人,都跟來了。他是俺九間棚的大恩人。30年前,他帶著被包住進俺莊,是黨派他來幫助九間棚的。他不拿俺莊里的,盡帶東西來。現在,家安在俺這里”。
我給大爺送秋褲。
老人91歲了,是我書院的鄰居,也是我筆下《九柱擎天》中的主人公。
29日,我剛進村時,大爺在門口。
正好朋友魏忠富從棗莊來看我,帶來微山湖的鴨子,我當即送給老人。老人說上次送的東西還沒有吃呢,不肯要。嘉坤說“留著吧,慢慢吃吧”
每次回九間棚村,我總是把車后面裝得滿滿的,帶上禮物,挨家挨戶看一看。在30年里,我來村里100多次,每次都來看大爺。大爺沒有穿秋褲,上年紀了怕冷。我就脫下身上的秋褲,讓大爺穿上。老人有了球褲,高興了。村委評村里四德人物,三個是村里人,第四個是我。把我的照片貼在仁德牌子上,感謝他們了。
二、與嘉坤不是兄弟,勝若兄弟
我在村里的房子是老鄉在1970年建好的,石塊壘到頂,住1000年也不會壞的。我花了26萬元錢買下,翻蓋一下。我在《龍頂山書院記》中寫到:
我本蘇人,己已年秋后,時任新華社記者,在此蹲點調研52天。逾26載,歲歲入山數次。熟知村中事,無論叟幼,名皆呼出,村民亦以兄弟相稱,進村拉手牽衣,離村遠望相送,情相篤,習相隨,時愈久,人愈熟。不是故鄉,勝若故鄉,與嘉坤不是兄弟,勝若兄弟。
我屬龍,他屬馬,他總是喊我老大哥。幾十年來,村子發展出謀劃策,村里的每一家的人情乃至每一個家的事情,他總找我商量。我也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我享受著村里人對我的擁戴與敬重,更熱愛著村里人的淳樸與善良。
30年過去了,我們兄弟倆經歷很多大事,一樣堅強地奮斗著。
1989年,我在村中住52天。那年我37歲,嘉坤35歲。
30年來,我一來村中,兄弟倆便形影不離。在水庫邊上,我們見到逛山的二哥。
我們兄弟倆都有點倔強,屬于拼命死干的人、堅韌不拔的人,是不斷改變命運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人。
三、魯南醫藥的老總來看我
29日到山上,大山里很冷。零下17度,晚上蓋兩桌厚厚的被子,還冷。鼻子在外面,凍得冰塊似的。買了電褥子,才好些。可是坐著腿子發抖,晚上不能寫東西了。耽誤時間,是件大事情。
在山里三天,找村里人幫助我搬書。我則陪著客人,一幫一幫的來。棗莊張汪煤礦的魏忠富與三個基層書記來看我,平邑縣委常委王開峰來了,“好客沂蒙”的丁海濤總經理來了,山東省政府參事王啟成來了。魯南醫藥集團的董事長、黨委書記張貴民、副總經理謝宇從臨沂來了。
每到臨沂或者九間棚村,老朋友們聞訊都從四面八方趕來,談笑風生,把盞言歡。臨沂人的真情,讓我一直感懷不已。蘇軾《定風波》“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我也是“此心安處是吾鄉”了。
我與魯南制藥結緣于趙志全的調研與宣傳。時任魯南制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的趙志全剛剛去世,張貴民繼任后支持對趙志全的宣傳,終而使趙志全成為時代楷模。張貴民接班后魯南制藥經濟由60個億增長到140個億,事實說明趙志全選人選對了。一是決定戰略選路,二是選制度,三是選人。我們是佩服趙志全的,也佩服張貴民。怎樣宣傳趙志全精神,我們做了研討。我覺得,貴民層次高,見識是很準確的。
我與嘉坤、開峰陪張貴民董事長一起參觀九間棚展覽。
在村黨委辦公室,我給張董事長他們贈送我寫的書。
張貴民董事長、謝宇副總經理、王開峰常委等來村中來看我。我為他們贈送新著《見證》后合影。
我陪張貴民董事長謝宇副總經理參觀九間棚集團的大路醫藥公司。
1月1日,魯南制藥副總經理謝宇陪同我參觀趙志全展覽館。我們一起看電影《趙志全》,商量趙志全精神的深度總結問題。
四、慶祝4A級風景區與李錦書院擴建
這次到九間棚村來,一是為慶祝4A級風景區,一是為李錦書院擴建。慶祝4A級風景區是28日的事情,我是第二天來的。我與人們一起喝酒,連喝三天。今天中午在魯南讓檢查,山東新時代藥業的鞠吉東用新技術給我測量,說是血管硬了。喝三天酒,就變硬了?我想,高興的酒還是要喝的。我是內心高興的,為這個風景區的批準,我是出了力氣的。為九間棚的明天更美好。
28日,平邑縣慶祝九間棚被評為4A級風景區。
村里人幫助我整理圖書。書院準備做防潮處理并且擴展。
李錦書院成了風景區的景點,每年有數萬人來我家中參觀。牌子上標明《李錦書屋》。我想再過多少年,這里也許象白居易書屋、蘇東坡書院一樣。
龍頂山書院記
李錦
沂蒙崮秀,名冠天下。進大峪溝,仰視云上絕壁,九間棚村,座落龍頂山崮上,四面懸崖峭壁。村民劉嘉坤率眾劈山開路,坡陡澗深,回腸九轉,其境勝絕。上嶺方知平疇萬畝,森森連嶺。我本蘇人,己已年秋后,時任新華社記者,在此蹲點調研52天。逾26載,歲歲入山數次。熟知村中事,無論叟幼,名皆呼出,村民亦以兄弟相稱,進村拉手牽衣,離村遠望相送,情相篤,習相隨,時愈久,人愈熟。不是故鄉,勝若故鄉。今在此落腳建書院,因背峰石屋六間,作晚年歸隱之所。
獨門獨院,坐北朝南,梧桐環繞,一稱心力。西北吳王崮,東北天寶山,阻陰風,防徂暑;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山間石塊一壘到頂,不加粉;石徑石墻石屋石桌,皆天然。堂中設書架五十,系山間松木削成。院藏歐學及儒、道、佛書各百卷。經濟政治科社歷史,哲學科學文學攝影,計32科。亦有微機網絡,雖居深山,天下信息易聞。某既來為主,院隅立望龍亭,設樹根桌。仰觀山,俯聽泉, 朝望日,夜伴月,風云際會,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挖野菜,摘山果,雞蛋豆腐,煎餅大蔥,更有清燉山羊,紅燜柴雞。早喝小米粥,午飲瓜干燒酒,晚掬清泉,煮金銀花茶。雞鳴而起,吠止而眠,泉聲伴耳,蟋蟀鳴窗,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院前有路,南有戲臺,可容數百人;臺畔有水庫,深十丈,可容千方。環庫多山竹野卉,蘿蔦葉蔓,駢織承翳,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院下有瀑布,水懸五米,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筑聲。院西倚北崖右趾,九間石棚猶在,劉姓260年棲身之所,至今仍見煙火熏壁。四傍耳目可及者,春賞滿峪梨花,夏沐黃門瀉瀑,秋伴天寶月,冬望龍頂雪。
入山有大圣堂,朝陽洞,多是避世之所。避世方能入書,入書始能致遠,致遠利于反思,反思終得升華。半生顛沛流離,從來緊隨時代,毛澤東后五代大事,悉數親歷,未曾一日偷閑。今深山獨擁萬卷書,閑日靜與圣賢對。開門不見人世惡跡,翻書盡是世間哲語。人生兩段,少時為社會與事業牽引,難避老邁與萎縮,晚時為自然與心靈牽引,終能提升與不朽。世人皆是書山出,少見晚來歸書海,安得晚年外適內和,總結歸納,著書立說,體寧心恬哉?
從幼迨老,蘇魯藏京四地。自1971年來沂蒙,逾45年。山中人純真、樸實、寬厚、善良,識久逾深。村民信我助我,我亦全力報答,以“九柱擎天”調查與“九間棚精神”名世,宋平姜春云予贊揚,三代領導同頌,一時天下輿論共攘,八方官員共拜 。曾向胡錦濤面陳,囑吾跟隨發展;憶穆青以莊戶記者曾勉,此生當鉻。26載,筆墨隨村民走,文章照片百篇。開店辦廠進城,村中每遇難事,必盡全力。我實山中人,心早歸山中。
我此生不息追求,剛直前行,歷經磨難,幾度沉浮,數感世情澆漓,然鄉親以優容撫我,龍頂山以靈勝待我,安寧最是讀書處,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少小離家已近半世,學無所成,業無所就,老大徒傷,不勝慚赧。今獲此等讀書之境,又何以求焉?一求讀書養德,君子歸仁;二求讀書養智,百識變通;三求讀書養禮,行止有矩;四求讀書養功,慧濟天下。何以惠濟天下?一曰社會趨勢發現力,二曰國家難題破解力,三曰社會進步引領力,乃文人價值之至。根脈綿遠,深扎山中,民意真真,滋養吾身。昔曾以冗員所羈,余累未盡,父母在時,常思歸省。待予異日,出廟堂,退江湖。得以自遂,夫妻相隨,與鄉人共讀,教化山村,善治一方。上得天光,下接底氣,入山則讀書悟道,出筆亦引領乾坤,進退自如,隨心所欲,相伴日月,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乙未年七月二十七日夫婦運書150箱共12000冊;欲居新堂。為《龍頂山書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