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10年糖友突發尿毒癥,雙下肢浮腫,小便經常有泡沫現象,上個樓層氣吁吁,稍一活動心慌慌……這些竟然都是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癥……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01
有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小便經常有泡沫現象,不過,并沒太在意。半個月前,突然身體乏力,雙下肢浮腫,夜尿也增多。這時,開始意識到不對勁,在家人的陪伴下,急急忙忙地趕到醫院檢查。腎功能化驗單顯示,血肌酐1600umol/l,超過正常值十幾倍。被緊急收住入院,當晚就接受了血透治療。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一切,卻與患了十幾年的糖尿病有關。
02
有位已患糖尿病七年多的患者,年近70歲了。最近一年感覺到走走路或是上個二層樓就會心慌、氣喘,平躺下來后好一些,但稍活動后又會“心發慌”。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吃不下飯,本來以為是感冒引起的并沒有在意。突然有一天心率急速、皮膚蒼白、頭暈氣喘,被馬上送去醫治,一查心電圖,主治醫生告訴他是“糖尿病引起了心臟病”。
“臨床上,像這樣的患者并不在少數。糖尿病并發的心血管病變、糖尿病相關腎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脅。”
曾任大內科主任、大內科教研室主任、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楊文英教授指出,“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倍。 而慢性腎臟疾病可導致約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累。 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除了要有效控糖外,還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腎受損,給心血管和腎臟盡可能多的安全。”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糖尿病“傷身”“傷腎”沒商量
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心腦血管疾患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常委和教育管理學組組長郭曉蕙教授解釋到: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血糖導致血管內皮受損,正是心腦血管病發病的初始環節。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性進行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患病后會導致人體內糖、脂肪、蛋白質、水及電解質等的代謝紊亂,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而血液中長期持續性的高血糖、高血脂會對動脈血管造成“侵蝕”,致使血管內皮變得不再光滑平整。
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質會凝結集聚在內皮受損的部位上,變成了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斑塊,使動脈血管變硬,并且越來越狹窄,阻礙心腦血液供應,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病。
而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腎臟更容易“受傷”,郭曉蕙教授繼續介紹,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遞減,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幾種慢性病的老年人,長期服用多種藥物成了家常便飯。
年齡的增長、病程的延長,以及共服多種依賴腎臟排泄的藥物,都會讓患者的腎功能走下坡路。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制定降糖策略,還得從心腎安全出發
“由于臨床上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非常常見,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在治療之初,就要開始進行風險管理,制定降糖策略時,一定要平‘心’而論,‘腎’謀遠慮。”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北京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現任主任委員洪天配教授強調,“在選擇降糖藥物時應考慮多種因素,在注重降糖有效性的同時需兼顧心血管安全性和腎臟的安全,這樣的降糖藥物才能真正帶來更多層面和更為長遠的獲益。”
“糖尿病的腎損傷往往在無聲無息中發生,癥狀不易察覺。若早期不加以預防與控制,任由腎功能不可逆地減退,到了中晚期發展成糖尿病腎病,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難度也大大提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看病開藥時,一定要咨詢醫生是否有適合自己的,心腎無憂的降糖藥物!”
另外,糖尿病相關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患者早期可能無臨床癥狀,或只是出現頭暈、失眠、多汗、心悸等癥狀,容易被忽視。
為此,楊文英教授強調,“內分泌科醫生有責任讓患者清楚地認識到糖尿病對心血管、腎臟的危害,讓糖尿病患者有效降糖的同時,定期進行心血管和腎功能檢查。糖尿病患者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若出現泡沫尿、身體不同部位的水腫、血壓升高,可能是腎病早期的信號;疲勞、過度活動后出現氣促、胸悶等癥狀時,可能是心血管在‘報警’,應盡早到醫院就診。”
文章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