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改革開放40年,大浪淘沙,誕生了多少巨頭企業。想要了解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透過一家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本土走向國際的發展歷程,能夠“以點帶面”的了解。
2018年9月,Morketing專訪魯南制藥集團董事長張貴民,問及魯南制藥建廠50年,最大體會和收獲,張貴民回答:堅持活著。
這家擁有7家子公司,占地面積1萬畝,職工15000人,年產值突破100億元的集團企業,為何給出的答案是和“活著” 有關。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還需將魯南制藥放置到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背景中去探尋。
活著不容易
從“87承包”到“96決戰”
1987年,山東臨沂發生了一件轟動當地的大事。一家名為郯南制藥廠的國營藥廠,破天荒的搞起了公開招標,承包經營。
郯南制藥廠成立于1968年,由幾個下放到郯南勞動大學的知識分子所組建,屬于校辦工廠。1985年,藥廠由郯南搬到了臨沂。
正是這一年,政府打破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經營模式,允許各醫藥二級批發企業按照市場機制,跨區擇優采購。郯南制藥廠從以往的不愁銷路,轉變為需要自謀生路。
(郯南制藥廠舊址)
當時的郯南制藥廠設備簡陋、廠房破舊、產品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到1987年,藥廠賬面凈資產只有19萬元,缺乏流動資金,生產原料只夠維持3天,已經瀕臨破產。迫不得已,藥廠實行公開招標,承包經營。
時年30歲的藥廠職工趙志全承包了下來,承諾“當年扭虧為盈,帶領大伙過上好日子”。但藥廠面臨著“四缺”:缺人才、缺資金、缺市場、缺產品。許多人抱著懷疑的眼光來看待。
藥廠流動資金早已消耗殆盡,為重啟生產,趙志全一家一家的找銀行貸款。但對方一聽說是郯南制藥廠,都一口回絕。直到一位行長被趙志全說服,答應貸款2萬元,但期限只有一個月。
拿到銀行貸款后,趙志全又發動職工集資1.8萬元。憑借3.8萬元的啟動資金,藥廠重新投入生產。
新上任的趙志全力推人事制度、勞動制度、分配制度三項改革。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有人不斷寫匿名信,誣告藥廠造假。“匿名信事件”恰巧發生在《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頒布的前后。上級高度重視,派出了100多人組成的調查組駐進了200名職工的藥廠。職工們都為趙志全擔心,趙志全卻云淡風輕的說:“清者自清,查查也好,查清楚了,給一個說法,我就可以安心做事了。”調查證明,藥廠的生產完全合規合法。
(魯南制藥銀黃口服液)
很快,藥廠研制出新品銀黃口服液,并在市場迅速打響。這款被稱為“中藥抗生素”的產品,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就為藥廠帶來了一千多萬的銷售收入。“當年貨車司機到藥廠拉貨,有時排隊都要排好幾天。”一位魯南老員工告訴Morketing。
1990年,趙志全帶領2名業務員,在南京召開銀黃口服液的推廣會,首次提出“跨過長江去,占領全中國”的口號。這一年,藥廠實現產值1700萬元,利潤160萬,并正式更名為魯南制藥廠。
1994年,趙志全進一步推行分配制度改革,藥廠產值持續增長,并開始建設新廠。然而這時,一場狂風暴雨般的危機卻驟然降臨。
國家宣布實施宏觀經濟調控,銀行緊縮銀根,不僅切斷了給魯南制藥的貸款,還要收回原來的貸款。到1995年底,藥廠一度進入破產程序。
危機關頭,魯南制藥提出了“96決戰”的口號,幾乎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開拓一線市場。1996年春節剛過,趙志全就率領廠里的“業務將士”奔向全國市場。每到一地,趙志全就忙著和專家、醫生交流,了解、分析市場。
魯南制藥職工在回憶趙志全時曾講述道:趙志全9天跑遍東北18個城市;趙志全冒雨趕往合肥,極度疲勞,在賓館下樓時摔倒在樓梯上,造成腿部嚴重骨折,即便如此,仍然打上石膏,繼續奔波。
在趙志全和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下,魯南制藥1996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魯南制藥前任董事長趙志全深入工地)
艱難歲月,給予魯南制藥全體職工更多的體會和思考。1998年,趙志全提出了“不怕困難,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魯南精神。此后,這種精神融入到魯南制藥的發展歷程中,魯南制藥逐漸成為集生產、科研、銷售于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制藥集團公司。
趙志全本身也是魯南精神的踐行者。2002年,趙志全被確診為胸腺癌晚期。“不能說,不管對誰都不能說。”趙志全不僅嚴囑家人,而且每次治療結束都第一時間重返崗位。“如果沒有強烈的使命感,父親不會苦苦支撐這么久。”趙志全女兒趙龍曾說。
活得精彩
重藥品質量,塑企業品牌
2014年,魯南制藥集團董事長趙志全溘然離世,集團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中。此時,與趙志全非親非故、時年45歲的科研部部長張貴民卻被突然告知,趙志全留下的人事任命書指定自己為集團接班人。
“讓魯南發展的更好,成為了我的責任。”張貴民告訴Morketing。
“96決戰”后,魯南制藥大步向前、迅猛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自身的拼搏和奮斗,另一方面,得益于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
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給魯南制藥,也給我國其它醫藥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1978年,我國醫藥產值僅有73億元;40年后,我國醫藥產值增長到3萬億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此外,服務客戶和優質優價觀念被普遍接受,用戶愿意為好的產品買單。醫藥企業能通過市場獲取利潤,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魯南制藥新廠區)
盡管機遇很多,但挑戰也如影隨形。本土和國際的壁壘被打破后,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1980年我國引進第一家中外合資制藥企業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等知名跨國藥企紛紛在國內設立生產基地。
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情況下,為了“發展的更好”,魯南制藥更加注重藥品質量和塑造品牌。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必須具備安全和療效。因而藥品的質量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能否獲得良好的用戶口碑,而且是塑造品牌的基礎。
張貴民堅信“藥品即人品”,做藥不能求快,必須充分發揮工匠精神,追求細節的打磨。“就像玉石的打磨一樣,要充分的細節打磨。把每個細節打磨的非常精致,整個藥品的質量才會好。”張貴民說。
藥品的研發周期長,國內通常需要8到10年,非常考驗企業的耐心和研發人員的毅力,有時突破一個小的限制就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曾經,魯南制藥為了研制魯南欣康,持續的投入人力和物力,前后花了18年的時間,才達到“比較理想的那種境界”。
政府對藥品的檢驗和藥品的上市流程也越來越嚴格,陸續頒布和修訂了一些法律法規,比如2011年修訂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魯南制藥研發、上市的藥品,不僅全部符合國家的檢驗標準,而且內部還建立了一套更嚴格的國際質量檢驗標準。
藥品的上市,在張貴民看來“僅僅只是個開始,是研發的一個新的起點。”魯南制藥會根據患者反饋與市場調研情況,對藥品進行持續研發與改進,以期將藥品療效做到極致。為此,魯南制藥配備了50名專職人員,負責收集、分析、評價和上報等工作。
(魯南制藥董事長張貴民帶領團隊做實驗)
盡管視藥品質量為生命,但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信息爆炸的時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沒有品牌的推廣和塑造,魯南制藥也難以活得精彩和“發展的更好”。
最近幾年,魯南制藥開始借助“健康中國”,著力塑造品牌。2015年,“十三五規劃”發布,“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健康中國”的現實狀況卻非常嚴峻,加強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駱燮龍曾說:“2.6億的腦血管病人、1.14億的糖尿病病人、接近9000萬的肝炎病人……一大批慢病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等我們醫藥行業去服務。”如何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為此,魯南制藥成為央視首家健康公益伙伴,拍攝的廣告中提出了“健康,一個人都不能少”的口號。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魯南制藥在線上線下展開了更多“務實”的宣傳活動。
首先是線上宣傳。魯南制藥獨家冠名央視財經頻道的健康科普節目《職場健康課》,該節目運用互動、訪談的形式,以職場人的亞健康狀態和職業病為關注點,為受眾帶來切實有效的健康解決方案。
魯南制藥還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展開合作,共同實施健康教育;自建采編團隊拍攝短視頻,投放到各個渠道,幫助患者更好服藥。
其次是線下活動。魯南制藥相繼投入700萬元與中國醫師協會共同發起了“魯南制藥用愛解凍”專項基金活動,為ALS(肌萎縮側索硬化,俗稱“漸凍人癥”)患者免費提供藥品、對漸凍人群體進行援助;走入貧困地區,送去免費體檢和醫療等。
當一個企業做大做強后,企業對如何塑造品牌就會考慮的更加全面、系統。
張貴民對此深有體會,“你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更多了,所以你可能思考問題要更加全面、更加系統,就是不再只考慮自己。”為此,魯南制藥承擔了一家大企業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
多年來,魯南制藥一直致力于環保。魯南制藥新時代藥廠建成后,先后投入6億多元,建設4座污水處理廠,并配備了以博士、碩士為骨干的150人專業環境保護團隊。2010年,魯南制藥又淘汰了年產值十幾億元的落后設備,“污染處理不好的項目全部砍掉,不賺這個錢。”張貴民當時說。
魯南制藥在對社會的回報和造福方面,也承擔了許多責任。魯南制藥生產的脈絡舒通是一款治療脈管炎的特效藥,藥品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和蜈蚣。由于水蛭、蜈蚣價格猛增,導致成本嚴重倒掛。僅2013年到2015年,這個產品就虧損了1.5億元,但魯南制藥卻沒有停止生產。此外,魯南制藥還資助貧困學子上學,為周邊村莊修路等。
(魯南制藥最新廣告片《不負此生》)
值得一提的,張貴民在品牌塑造和營銷宣傳方面,有兩個觀點值得注意。
第一,在塑造品牌方面,張貴民非常看重善意的價值觀。“其實我們宣傳都是人性的美好,才嫁接到你產品的美好上,沒有人性的美好,你產品不可能會好。”
第二,在宣傳產品上,張貴民強調實事求是,真實表達企業的水平和訴求,以免誤導消費者。“你既不要推高也不要拉低,我們只需要做好我們自己應該做的就行了。”尤其是張貴民不準自己企業在宣傳時做爆款,“往往爆的都是超出常規的。”
活出自己的模樣
加大研發創新藥,努力拓展全球市場
專訪中,張貴民坦言,魯南制藥生產的相當一部分藥品是仿制藥,利潤低薄,屬于“低端產品”,今后要著重研發創新藥(即專利藥)。
近年來,醫藥企業人力成本上漲;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要求醫藥企業生產的產品優質低價,都給魯南制藥的增長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魯南制藥的應對策略是“創新引領,服務推動”,加大對創新藥的研發力度。
創新藥和仿制藥產生的效益差別有多大,張貴民打了一個比方:好比生產蘋果手機和普通手機的區別。
然而,創新藥的研發絕非一蹴而就。僅僅是科研資金的投入,國內許多企業就無法承受。通常情況下,行業平均標準是投入產值的5%。魯南制藥的研發標準往往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張貴民預計今年的研發投入將達到產值的10%,達到十多億元。
(魯南制藥董事長張貴民指導科研)
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創新藥的研制,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更新設備、研發生物制藥及相關新藥。
2012年國務院頒布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我國生物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能力;到2020年,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目標。魯南制藥也加大了對生物制藥的投入,提出了“保持化學制藥優勢,大力發展中藥,做強生物制藥”的發展目標。
2015年,政府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文件,著力解決仿制藥重復申請,惡性競爭;新藥審批效率不高,影響藥品創新等問題。
相關政策的出臺,促使我國新藥研發水平和數量有了提升。2016年,我國即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醫藥創新基地;截止到2018年1月,我國研發新藥的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3位,持有美國ANDA(新藥申請)批文數量已達430多個。
為了加大對創新藥的研發力度、提升藥品質量,除了科研經費的投入,魯南制藥還為科研人員建立了一流的科研設施,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曾經,魯南制藥斥資5千萬元為博士趙麗麗建立了實驗室。
此外,魯南制藥還和國內外100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技術合作,組建了“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超臨界流體技術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魯南制藥智能化生產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魯南制藥對科研人員的招收和留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魯南制藥地處山東臨沂,不具備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地理優勢。為了招聘到優秀的科研人員,魯南制藥從招聘會走進了學校的實驗室,不斷去溝通和交流。“你要長周期,就像培養員工一樣,培養你一個目標員工”,張貴民說每年招聘科研人員,都要花費好幾百萬元。
招進科研人員后,魯南制藥還想法設法留存,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和“全方位”式的服務。
科研人員不僅享有高工資和免費住房,而且給家屬安排工作和解決單身問題。魯南制藥有一支“紅娘隊”,專為男女職工牽線搭橋。每年國慶,魯南制藥都會舉辦集體婚禮。
(魯南制藥已經舉辦了18屆集體婚禮)
在研發資金和力度上,張貴民表示,研發投入不設上限,會根據項目需要投入相應的財力和人力。目前,魯南制藥研發團隊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已經超過1500人。
對科研的重視,讓魯南制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完成的200多項研究課題,78項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魯南欣康等6個產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瑞舒和舒爾佳還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專利金獎。
魯南制藥科研實力的增強,讓張貴民開始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海外市場。
早在2000年,魯南制藥就成立了國際業務部,負責拓展海外市場。時至今日,魯南制藥的產品已經出口68個國家和地區,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魯南制藥出口的產品,目前以原料為主。
“為什么現在中國走的最多的是原料,因為原料確實做的好;為什么制劑又走的不好,因為制劑確實做的不好,這個差距還是要認同的。”張貴民坦誠,要認同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迎頭追趕。
據了解,國外創新藥研發投入平均標準是“十年十億美元”,研發投入通常會達到產值的20%。
盡管國內和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張貴民表示,魯南制藥要用10年的時間,來積累技術和產品,“再過十年,我們一定會在國際化上取得大的突破。”在張貴民的暢想中,魯南制藥未來的大部分營收都將來自海外,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藥企。
張貴民的夢想并非遙不可及。
(魯南制藥新廠區航拍圖)
改革開放讓一些國內藥企足夠強大,紛紛走出國門。以復星、上海醫藥等為代表的國內藥企,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并購目標。今年7月,《財富》雜志發布“世界500強排行榜名單”,全球共有13家醫藥企業上榜。其中,中國華潤和中國醫藥集團2家中國藥企入榜,分別位居第86位和194位。
“魯南會繼續壯大規模,它要更好地服務于全球,全球用戶。”張貴民說。
建廠50年
魯南制藥還很年輕
專訪中,張貴民對自己的評價是“做事講究效果,注重質量和效果,整體務實”。1993年福州大學畢業后,張貴民進入魯南制藥,先做了21年的科研工作,直到2014年才由科研崗轉為管理崗。
(魯南制藥董事長張貴民)
在張貴民看來,掌管魯南制藥的重任落在自己肩頭,是前任董事長趙志全安排給自己的最后一件重要的工作,自己要盡最大努力做好。
從2014年開始,用了3年多的時間,張貴民讓魯南制藥產值翻了一番,突破了100億元,僅去年納稅就達13.6億元。“我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來滿足我對企業這種追求。”張貴民說。
今年是魯南制藥建廠50周年,當Morketing問及歷經50年風雨,是否會有人將魯南制藥視為傳統和老化品牌時,張貴民給出了一組數據:全廠15000名職工,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
“其實你要改變對魯南的認知,魯南還是很年輕、活潑的。”張貴民笑著說。